学校官网

无党派人士、中科院院士李灿:孜孜不倦的“追光人”

李灿,男,无党派人士,1960年1月生于甘肃省,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英国石油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创新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

896e83d8-d913-4c34-a5d8-bc325b631e81.jpg

1996年8月,云淡风轻,碧海蓝天夹杂着海蛎子味的海风扑面而来。李灿与妻子、女儿结束了国外访学工作,回到了阔别3年的家中。一番简单收拾,当天下午,李灿就回到大连化物所上班,启动紫外拉曼光谱的研制工作。这一年国际紫外拉曼光谱应用与催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刚刚开始,李灿迫切地希望尽快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尽早在国际催化界占一席之地。从此,李灿很少休过周末、节假日,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干不完的工作。

作为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李灿为我国和世界催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他成功研制第一台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和合成机理等问题,基于多年基础研究成果,2006年成功研发汽油和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两项技术均实现工业化,为我国大气雾霾治理作出贡献。2001年起,他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转化利用的研究,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光反应和暗反应分两步进行的策略实现太阳燃料(也称液态阳光)合成,2020年完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李灿的工作在催化领域受到高度认可。2004年,他成为第一位荣获"国际催化奖"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2008年,他当选为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也是出任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2016年,作为会议主席,他成功组织举办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这是被誉为催化领域的"奥林匹克"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是中国从催化大国向催化强国迈进的起点。他还积极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催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先后建立中法联合催化实验室、启动中荷战略合作联盟、中日韩前瞻计划等国际催化合作项目。

作为无党派人士,李灿注重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结合专业优势,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大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以来,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积极提交提案,其中,关于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提案被列为2014年度50个重点提案之一。此外,关于研究生招生、大气灰霾治理等提案也得到社会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他聚焦“双碳”目标,围绕液态阳光甲醇、太阳能光热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撰写了提案。

李灿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爱国奋斗精神,带头服务大局、集智攻关。他经常勉励年轻科技工作者“大凡科学研究追热点易,鲜有从极冷处入手!”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切人民需求,科学研究不能只是从书本上和文献中找课题,更不应该简单地跟风追热。而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从重大应用背景中确定科研课题,在服务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我国催化科学的学科布局、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李灿也积极发挥传帮带教作用,为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其任职期间,实验室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和重大产业技术成果,成为国际知名的催化研究中心。他多年以来培养了160多名学生、60多名博士后,“弟子”们也大多成为催化界的中流砥柱,成为推动我国催化学术和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